新闻中心

马路的上海日常——节选自《从哥德堡到外滩

不知从何时开始,上海的马路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许多精品咖啡店,年轻人流连于讨论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品质,融合不同国家的咖啡文化,来自北欧与日本的咖啡文化尤其受到较多人追捧,而同时,来自云南产地的本土豆子也触达了更庞大的市场受众。据2021年1月最新统计,上海咖啡馆数量已超越纽约、东京,以近七千家店铺数量跃居成为全世界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咖啡的流行史,几乎伴随着全球所有知名城市声誉崛起的历史,自然也包括近代上海。最早接触现代气息的那一代人将咖啡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象征,曾经老上海人喜欢把讲究生活品质的群体称之为“老克勒”,他们时常邀上好友,去知名的西餐厅德大、红房子“泡咖啡”,一个“泡”字,形象的勾勒出漫长悠闲的社交画面。年轻的上海人,不过是衔接了这股海派文化里的生活记忆,比老一辈更幸运的是,如今发达的物联网和资讯,可以让获得年度大奖的庄园咖啡豆,24小时内就出现在上海的咖啡店里,与全世界优质的咖啡生活保持同步。

最新的全球人均咖啡消费量统计中,哪些国家又位列前位呢?不是通常认为的诞生星巴克的美国,也不是咖啡文化古老悠久的意大利或法国,而是瑞典、芬兰、挪威这几个北欧国家。在瑞典的社交文化里,高频词汇中一定有“Fika”,它的使用频率仅次于“谢谢(Tack)”和“你好(Hej)”。Fika的字面意思是“喝咖啡”,而更广泛的意思则是“边喝咖啡,边吃甜点,边聊天”。因为一个词汇,就可以迅速理解瑞典当地的生活状态,同样,也因为上海马路无处不在的咖啡香气,可以感受这座城市鲜活亮丽的气息。

从咖啡店到书店,再到大大小小的周末市集,“泡咖啡”再度打开了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仪式感。

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有一家来自瑞典的咖啡店中国首店,Waynes Coffee,进门处就贴着那个熟悉的瑞典语“Fika”,看见这个词,瑞典人会本能地放慢自己内心,停下手上工作,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场Fika,一个人,一群人,在家里、办公室、公园长椅,配上丰富的点心,再来一本书,一天的慢时光流动在朋友与同事之间。这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发展计划?事实上正好相反,瑞典人在职场的幸福感,以及整体乐观向前的工作状态恰恰来自于此。或许,这就是北欧国家能够人均幸福指数排在全球前列的原因。

斯德哥尔摩商会曾在媒体采访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与其他国家不同,瑞典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扁平式的,上下级关系不那么明显。“这样的扁平化结构,领导层就会在Fika这样一个群体文化下鼓励员工与领导之间交流,倾听每一位员工的声音——这是收集每位员工对企业该如何有效运营观点的最佳方式。”

一粒豆子,背后是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生活方式。Waynes Coffee的店员介绍说自己是全球绿色有机咖啡的倡导者品牌之一,这并不难理解,北欧是全球最重视绿色环保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国度,每年巨量的咖啡豆消耗,重视来自于公平贸易所种植的咖啡豆,并且不同特色咖啡店坚持自己的专业烘培。有机、绿色、专业、个性,这些都造就了北欧咖啡文化的基因。

上海街头的咖啡文化愈来愈浓郁,它的象征是年轻群体不再只盯着某家知名连锁咖啡品牌,而是越来越在意个性化的咖啡特色店,推崇追求卓越品质的咖啡师,关注全球不同产区的咖啡豆品质,以及每年举办的咖啡豆比赛评比结果。每年上海还会举办不同规模的街区咖啡节活动,近几年的秋天,陆家嘴中心绿地会举办热闹非凡的陆家嘴金融城国际咖啡文化节,这是上海每年规模最大的一个咖啡节,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知名咖啡师和咖啡店品牌。随着人潮走进绿地,瞬间就被咖啡香气和爵士音乐所包围,在来自纽约、东京、伦敦的咖啡师同行面前,中国本土的咖啡师表演手冲拉花时一点都不怯场,毕竟,近几年全球几个大的咖啡拉花大赛上,出现了许多中国咖啡师获奖,中国首位女性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也出现在现场,受到全场的喝彩。

一流的咖啡文化不仅专注于咖啡品质本身,为年轻一代带来注重品质细节的生活体验。在上海的户外咖啡节活动中,众多咖啡铺位之间,还有复古机车爱好者在推广自己的小众热爱,海派文化的私人博物馆在现场展出海鸥相机、《良友》画报等老物件,儿童们在露营推广区钻来钻去享受度假乐趣。一次咖啡节,足以为许多人带来一整年的香气记忆。

不仅如此,每一天城市苏醒,街头的咖啡飘出香气,诱惑着打开窗的人们,从室内走向书店,走向图书馆,与文化艺术空间紧密集合。如果咖啡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近年的“咖啡+”则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升级进化。和咖啡店一样崛起的,还有上海街头新开的一家家书店,类似于思南书局和朵云书院这样的书店,它们充满了海派气质,其中几家还改造自历史文保建筑,把古典与现代有机集合。

现在的书店,和小时候逛的书店太不一样了,如今的书店图书只是必备的基础,还有汇聚全球文博品牌的文创产品区、小型文化展览讲座区,以及书店特色的咖啡区。即使连书店内的咖啡,也经历了一个从同质化品牌到个性化设计的过程,如今上海的书店里,“作家书店”的咖啡是一本本书名,在上海开设分店的日本“茑屋书店”里樱花、黑煎茶等日系味道备受读者欢迎,华东师范大学门口的“大夏书店”里的咖啡是与出版社联名的手冲挂耳款式……上海的书店,咖啡气息浓郁,书香更飘出窗外,释放出这座城市鲜活的灵气与腔调。

或许让咖啡变成“咖啡+”的原因,并非来自咖啡本身,而是城市文化本身的力量在暗暗推动。正如在瑞典哥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