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制作微型明清家具来看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走进浦兴路街道金巷小区吴根华老师家,进门的瞬间就被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震撼了。或挂于墙壁、或立于室内,目之所及之处皆为盛放工艺品的玻璃橱柜、橱窗。而案几桌面、墙角旮旯堆放的书籍、工具和材料,无一不在告诉来者,主人是一位热爱艺术的人。

吴根华自幼多才多艺,家里各类石刻、竹刻、瓷刻、木刻艺术品,均亲手制作。一块寻常的石头、一根普通的竹料,通过他的敲敲打打,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件精湛的艺术品。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吴根华最爱的还是制作明清家具。因为明清家具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底蕴,其独特而科学的榫卯结构制作技艺也濒临失传。

受限于客观条件,吴根华只能选择微缩的方法,以1:10的比例,按照明清家具的结构和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选用两、三百年的明清家具残料,运用明清家具的各式榫卯结构,如串榫、半榫、燕尾榫、粽角榫及各种牙板、矮老,来制作微型明清家具。吴根华希望通过制作微型明清家具来传承这门技艺。

常规的榫卯尺寸一般是1厘米左右,按照1:10的比例,微型明清家具的榫卯仅有1毫米。这就意味着制作微型家具的工具本身也只能是迷你尺寸。细致才能入微。工具市场上买不到,就自己动手做。在吴根华不到5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摆放着近百件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半圆刀、切口刀、平口刀、小圆口、中圆口、光是刀具就让人眼花缭乱。

明清家具制作技艺要求高、难度大、工艺复杂,仅凭祖辈传授的经验并不能满足制作的要求。因此,除了旧家具市场,图书馆、旧书摊、书店成了吴根华光顾最多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上海有一本家具类杂志,虽然每本里面只有一页和明清家具有关,而且当时吴根华收入微薄,但是杂志一订就是10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吴根华的书房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明清家具史料图书馆。“只要市场上有的,我这里都有。有些书哪怕比原价贵上几倍,我也会买。”吴根华说道。

制作微型明清家具,除了考验功力和技术,还有极致的耐心。选料、开料、刨料、磨料、开榫卯、拼装、打磨等,工艺流程一步不少。由于家具细巧,且榫卯结构对于家具的精确度要求极高,很多微型家具制作前还要制作样板。吴根华拿他的得意之作拔步床举例,小小一个拔步床,除去选料、开料、制作样板等基础性工作,主体制作工程需要3个月。80多个部件,一天只能完成其中的2片,有时候一不小心弄断了木料,就前功尽弃,可谓精雕细琢真功夫。吴根华介绍道,书房橱柜里摆放的客厅、卧房、书房、闺房4套微型明清家具,整整花了他十几年的心血。“不热爱,不投入时间是做不出来的。”

吴根华的爱人杨利群回忆起2000年乔迁至浦东的情景,“提前打包差不多一个月,都是他的东西,要一个个小心包起来,不能弄坏了,最后搬家的时候,别的东西基本上都丢了,就他这些东西就有100多箱。”

几十年来,吴根华到底做了多少件微型明清家具作品,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同样记不清的还有他那几个抽屉的荣誉证书和奖项。2012年,吴根华被命名为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又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这些年很多高校纷纷向吴根华抛出橄榄枝开展合作事宜,也有许多人登门拜访想拜师学艺,但在吴根华看来,不管是在高校开展教学与顾问工作,还是招收徒弟,要想真正传承这门手艺,仅凭一时兴趣或者上几堂课是远远不能实现的。随着年事渐高,视力渐差,今年已经75岁的吴根华迫切希望能找到真正的传承人,也希望各大专院校能开出相关课程,让学生可以在系统学习中真正爱上这门古老的家具制作技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