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听破开楠竹的声音 ——探访田家村楠竹加工厂

11月23日,星期一,田家村细雨无声,机械低沉而持续的轰鸣声主导了村子的氛围。

全钢结构的田家村楠竹厂约1000平方米,在这个普通的工作日,切割机、破竹机、磨边机、捻织机如繁华码头上的驳船鳞次排开,20多个工人在生产线上分工忙碌:山间新运来的楠竹从后门卸下,在半自动加工设备上经过切割、破竹、磨边,“变成”一摞摞宽度一致的长“竹片”,手脚麻利的工人们将竹片一支支排上竹帘捻织机,快速编成一卷卷竹帘,最后经过一道烘干工序,便装入货车,销往全国各地。

省人防办驻田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胜文嘴里最先冒出来的是一连串数据:“我们村楠竹有12000多亩,以前,老百姓自己卖楠竹原料,一吨卖420到450块钱,现在加工成竹帘,能卖到700到800块。”

在田家村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楠竹生长快,产量大,竿高可达20多米,粗可达20多厘米。竹帘尽管属于粗加工品,销路却颇广。队员李皓阳说,他们前期做了大量调研,“这种竹帘,下游建筑、家装等很多行业都会用到,比如说集装箱的竹木复合底板,可以用来替代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绿色建材等”。他认为,更为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为什么不建?

和工作队在田家村铺开的所有“项目”一样,楠竹加工厂从图纸到厂房的“变现”,也在一种加速度中完成:2018年春,工作队抵达田家村;三个月后,由后盾单位省人防办投资76万元,初步完成了楠竹厂的选址、建设方案 ;次年5月,工厂正式投入运营,30多个职工均为村中“贫困户”,当年即实现40余万元产值……

“楠竹厂能建起来,有两方面硬件保障。”在19年底新上任的厂长罗孝龙看来,一是村里上万亩楠竹保障了充足的“原材料”,一则得益于村里的“运输道路”近两年在工作队主导下快速完成建设。“以前没路,竹子不好运,现在除了4米5的硬化路,还专门修了运竹子的林间路,这样一来,我们原产地的优势就被发挥出来了,厂里的楠竹原材料,基本属于‘自给自足’,都是向自己村和邻村道观村收购的……厂里除了解决30多个贫困户就业问题,每年给村集体分红,还能稳定向老百姓收购楠竹,给老百姓多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增收路子。”

指着工人正紧锣密鼓生产的一批竹帘,工作队队员曾卫东告诉记者,眼下这批货,即将分别运往福建和本省的益阳,“最近价格不错,一卷卖到8块多”。竹帘收购市价通常在每卷5到10元间波动,8块属于较高区间值,按照每天1000到2000卷的产量,这意味着,2020年楠竹厂受疫情影响了大半年的效益,在10月份之后有了起色与转机。工作队三人与罗孝龙均颇感振奋,“如果顺利,我们计划年底为楠竹厂再扩建一条‘筷子’精加工线”。

厂里最大的工人年近60岁,37岁的她是最年轻活泼的一个。她爱俏,黑鸦鸦的齐刘海,顺溜光刷的麻花辫,左右耳朵上各缀一只凤纹羽尾金耳坠,暗绿迷彩工作外套下,露出一条满天星细金项链。

“我老公、婆婆、公公都在外地打工。”作为家中留驻村里的唯一“大人”,陈世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老大已经“独当一面”,如今在内蒙古打工;老二在镇上念寄宿中学,只周末回家;需要她悉心照料的是最小的孩子,今年刚10岁,在村里小学念四年级。“前几年,村里还没建这个厂子,我就天天在家带小孩,养几只鸡鸭,没有别的收入,那时可不是‘贫困户’?”

如今她有了相当规律的“上班族”作息时间表,每天早上吃过饭,八点准点去厂里上班,中午在厂里吃一顿饭,“最多的时候,手上一天能编120到130个竹帘。”

编竹帘是她颇为自豪的“拿手好戏”,算上加班费,这个月她的工资近3000元。虽然比不上城里,但比起城市里的白领,她的“通勤”也更方便,她家的两层小砖房距离楠竹厂不过两百米,每天上下班只需走路两分钟,“离家近,什么事都方便张罗。”

这一天由于下雨,楠竹收购暂缓导致工厂生产也暂歇一天,孩子去上学了,陈世莲多少有些闲不住,她依然走到加工厂门口,打量着运送楠竹的车,盘算第二天能否正常开工。她一边逗着厂里一条叫“八瓜”的田园犬幼崽,一边拿出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我也玩抖音,也拍点视频。”她郑重告诉记者她绑定抖音的手机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